会议活动
所在位置: 首页 > 会议活动 > 活动回顾活动回顾

人民日报叶蓁蓁、蒋雪婕整理采访

(最新专访素材,供各媒体参考。2013.12)

 

南极论坛:

一个关注人类共同利益的平台

本报(台)记者

 

(小标题)为什么取名为南极论坛?为什么要去南极举办?

 

章新胜

(南极论坛发起人之一,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理事会主席):

从政治概念上讲,南极是世界上唯一一块不属于任何国家的地区;从经济概念上讲,南极蕴藏着巨大的资源,矿产、淡水、磷虾……可谓是人类最后一个聚宝盆,而且,这些财富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

1958年,12个国家的代表举行了六十多次会议,终于在1959年12月1日达成了《南极条约》。条约于1961年6月23日正式生效。

在《南极条约》签订前,不少国家都对南极大陆提出过领土诉求,斗争十分激烈,有的几乎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南极条约》冻结了各国的领土要求,即“可以提出诉求,但是不可以行动”;所有的资源不能开发,一旦开发,都得共享;所有的科学研究成果,全员共享。《南极条约》充分反映了当时各国民间人士的观点。可以说,南极条约是处理多种类型争端、多种类型诉求的典范。

由香港、纽约、日内瓦、巴黎等地精英人士参与发起的“南极论坛”将于11月23日在南极大陆开幕。现在有很多论坛,这些论坛上每个代表、每个国家,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辩护和争取。一位哲学家说过:人类的共同利益要大于不同利益。我们需要一个论坛、一个平台,来讨论人类共同的责任、共同的利益,这个共同的利益并非与个体利益相对立,而是包含了个体利益。基于这样的考虑,也基于南极的特征,我们认为,将“南极”作为这个论坛的名称,再恰当不过。

 

叶公伟(南极会副会长、南极论坛副秘书长): 

根据1961年6月通过的《南极条约》,冻结了9个国家对南极大陆的领土主权要求,规定南极只能用于和平目的,可以说,南极现在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它属于全人类。

南极是地球上未被开发、未被污染的洁净大陆,蕴藏着无数的科学之谜和信息。南极科考在地球环境气候、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多项科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南极是地球的共同财富,其蕴藏的丰富资源和能源,对于科考国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南极科考领域的不断纵深发展,对于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激励民族精神,展示国家综合实力具有重要的社会和政治意义。

很多人都曾为“到底要不要去南极?”而纠结,因为担心踏足南极而破坏南极的生态地貌。但是,如果不了解一个地方,也就很难真正地去保护它。整个南极相当于1.5个中国,但是,每年受严格数量控制的游客不到 2万人,所以对南极来说,一个游客的到来对它所产生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而且每一个被严格控制的游客都会时刻谨记:除了脚印,什么也不带来;除了回忆,什么也不带走。

只有真正到了南极,你才会从南极的纯净之美中,经受一次刻骨铭心的洗礼。一种对自然的膜拜会不断地激发你对生命价值的重新认识与思考。你真的会发现你过去的人生目标与价值观已经在这南极之行中被实实在在的颠覆了,这就是南极所特有的神奇作用,这就是南极赠予我们的精神与价值。旅行不仅是躯体的抵达,灵魂亦与之同步。

南极论坛不一定都要到南极举行,但首届论坛一定要在南极举办。

 

张宇燕

(南极论坛发起人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

第一,一开始觉得南极很神秘,去一次很难,这个地方本身有吸引力。其次,南极在人类生活中是一个独特的位置,可谓是一片没有“主”的净土,属于全球共管的区域,超越了个人和群体的利益。通过《南极条约》,人类对待南极没有进行争夺,而是采取谈判的方式,维持了它这么多年的安宁,这在人类合作、竞争方面有着特殊的地位。第三,我想亲眼看看气候变化、生态变化对南极的影响。最后,论坛邀请了各行各业出色的人,比如外交家、艺术家、企业家等等,能和他们同行,我觉得有幸。

能达成共识,主动承担责任,造福人类,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这是我愿意参与进来的原因。

在知道南极论坛以后,我参加了几次筹备会,讨论论坛的主题、章程。2月份去南极大陆,我们也讨论了11月南极行的很多问题,包括应该邀请谁、目标是什么、主题是什么,确定下来的是:第一,论坛要以南极为象征,为名称,它是话题的起源,但是我们讨论的问题不只是南极,要讨论全人类的问题;第二,论坛要讨论人类的共同命运和挑战,比如生态问题,比如世界公共产品的提供。

人类发展有着共同的目的,但共同目的下,每个参与者在达成目的的途中花费的成本并不是平均的,总会出现“搭便车”的情况,这样不好。南极论坛作为平台,要能够让各国和各个群体明确共同的责任,促进全球问题的解决,寻找全球共识。

 

Joan Kaufman

(南极论坛组织者之一、哥伦比亚大学全球中心东亚主任):

我任哥伦比亚大学全球中心东亚主任。我们中心承担南极论坛中大陆、香港方面和哥伦比亚大学之间的协调工作。在整个的发起活动我们都深度参与,做了很多联系工作,充当南极论坛与哥伦比亚大学之间的协调者。

我想南极的生态环境正受到威胁,因为人们的过度捕鱼等行为。我希望这次论坛能够创造一个平台,让世界能够达成一些共识,例如不要过度捕鱼、限制旅游人数等危害生态的行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很具体地聚焦于不同领域的讨论,让我们了解《南极条约》是怎样形成的,未来发展方向会是怎样。

 

(小标题)聚焦人类共同利益,可以谈的内容很多

 

叶公伟(南极会副会长、南极论坛副秘书长):

南极精神与南极价值、其最重要的核心就是人类的共同利益与共同责任,这是人类的最高利益问题。这个概念看似比较抽象,但是确实反映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哲学思考和终极关怀,体现其思想和社会精英的价值取向和思维边界。

 

张宇燕

(南极论坛发起人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

“共同利益和共同责任——世界与中国未来10年”,本次南极论坛的这个主题看似抽象,实则可以非常具体。全球公共产品的提供是一种共同责任,需要大家分担,我们希望大家达成这种共识,那么就此我们可以探讨气候问题、稳定贸易体系的问题、反恐问题、保护环境问题等很多问题,南极论坛是一种个开放的、涉及所有问题的平台。

这样会不会太广泛呢?我们提议,先征求各方人士的意见,让他们回答未来十年世界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和挑战是什么,在这些答案中,我们可能取排名前几的问题作为这次的议题。甚至我们第一次论坛,就可以让大家提问,探讨“挑战是什么”,先对问题和挑战形成共识。

在形成共识、讨论议题、寻找解决办法这些方面,南极论坛和别的论坛可能没有太大的差别;差别在于,南极论坛关心的是人类一般性问题、长期性问题,而不是某一个单独领域的问题,比如达沃斯论坛,可能会比较关注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而对于南极论坛来说,更具有一般性。

 

章新胜

(南极论坛发起人之一,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理事会主席):

2013年南极论坛的主题是:“共同利益和共同责任——世界与中国未来10年”。嘉宾将围绕这个主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我们将提出一份《南极论坛宣言》,供与会者签署。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向全球各地嘉宾征集了几十个议题,总体来看,这些议题的内容不外乎八个字:“地球、环境、人类、未来”。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生在今年4月的博鳌论坛上,多次谈到了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强调了各国的共同利益和共同责任。

南极论坛的宗旨是“思考人类文明,关注地球环境,推进均衡发展,实现共同价值。”我们探讨“新文明”的概念,到底要追求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与发展方式?是不是还是只关注车子有多大,房子有多大?我们不能再追求GDP的最大化,而是应该思考GDP多少才最合适;企业不能再仅仅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应该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的。

 

Joan Kaufman

(南极论坛组织者之一、哥伦比亚大学全球中心东亚主任):

首先,论坛可以聚焦于气候变化、南极冰盖融化,关注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对南极造成的影响,同时也关注南极环境的变化会对世界产生什么作用。第二,有关国际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制定了《南极条约》,现在我们对气候科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们应该如何重新谈判协商,制定新条约,共同治理全球变暖等问题。第三,如何避免对南极的过度旅游开发,保持南极原有的美丽。有很多可以讨论的议题。

 

(小标题)带着思考和问题去,带着责任和使命回

 

章新胜

(南极论坛发起人之一,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理事会主席):

2013年南极行活动,有170多人要去南极,历时十天。同时,将有大约30—50名科学家、企业家、政治家在欧洲或者美国进行视频连线会议。这样,可以让更多的精英人士参与南极论坛。

论坛的主题看似宏观,却与每个人有关,必然会影响到每个人的行为.每年有3万人去南极,一半科考,一半旅行。如果说这么多人去是纯粹的旅行,那绝对是一种破坏和浪费。而在这些名额里,让出一部分来,让精英带着思考和问题去,带着责任和使命回,会有很大的价值。

每一个人的行为,每一点过度发展,都会在南极有所体现,有所印证。当你亲眼目睹南极的冰拱门因为全球变暖而坍塌下来,心灵会受到极大的震动。在南极那样的环境下,人们的思考会发生变化。

一位著名企业家去过南极后说,对未来人生的思考变了。一对普通退休职工夫妇环球旅行,去过南极后说,对生命价值有了重新的认识,而他们当时已经到70岁左右的年龄了。我们希望有更多的精英能参加南极行,改善价值观,影响更多的人。

 

张宇燕

(南极论坛发起人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

去过南极的人都知道,登上南极大陆有很严格的规定。有一句话说:“带去的是双眼,带走的是印记,留下的是脚印”。在环境保护方面,我们会尽力做到最好。我也曾纠结,这个论坛为什么一定要去南极大陆举办,这样一个探讨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责任的论坛,似乎在哪里开都行。但是去过以后,我相信,有一种收益看似“仪式”,却很有实际的价值。

去南极的成本很高,时间很长,在船上其实是很痛苦的。尽管如此,去这一趟,还是觉得很值得。在那里我们目睹了冰川拱门的垮塌,当时南极是夏季,也许这样的情形还不算特别震撼,更震撼的是,在南极工作十几年的导游说,今天海岸边裸露的岩石,在十几年前他刚来的时候是完全看不到的,逐渐的裸露证明,南极的气温确实在逐年升高。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其他地方是没有的,在南极,你才会真切感受到,这些问题不是个人的事,不是某个国家的事,而是全人类的事。

 

Joan Kaufman

(南极论坛组织者之一、哥伦比亚大学全球中心东亚主任):

全球视频连线的论坛方式,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很多人没时间去南极,但是通过视频连线,我们有机会听到更多的声音,也让更多来自哥伦比亚大学或其它机构的科学家能够分享思想。

 

(小标题)南极论坛不一定都要去南极开

 

叶公伟(南极会副会长、南极论坛副秘书长):

    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的工作团队先后拜访了国际国内近百位思想、经济、科技、文化、宗教、体育、艺术、政府领袖精英,也承蒙今天各位领导与朋友的关心、指导与支持,使得南极论坛已从前期策划、主办机构的确定、筹备委员会的设立,发展到今天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   

目前,我们已经在香港注册设立了南极论坛非牟利机构组织、也确定了南极论坛预备会议、南极论坛正式会议的举办时间、南极论坛组委会的架构……

 

章新胜

(南极论坛发起人之一,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理事会主席):

从产生南极论坛这个想法,到如今,不到两年时间,南极论坛的内容丰富了很多,但也还存在很多的困难。我们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学习,没有理论,没有专业团队,没有政府和国有机构提供经费,同时,在传播方式上也仍在摸索。我们想让社会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南极论坛。

当然,南极论坛也不一定都要去南极开。“南极”是个名称,也是论坛的主题之一。我们即将进行的2013南极行,只是南极论坛的活动之一,除此之外,我们会形成常规机制,明年我们要启动“南极智库”,启动“南极会”。

南极会是一个可以经常性互动的平台,主要吸引商界精英,他们在物质上富足后,需要思考精神层面的贡献和责任。过去,追求把企业做到最大、赚钱最多;以后,要思考如何做到最好,如何让企业为社会创造价值,如何在环境保护上贡献力量。商界精英的改变,将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具体行为。

南极智库则是“思想源”。明年,我们将与更多国际机构、组织和学校建立联系,进行合作,将各个领域的专业学者聚集成一个专业团队。一开始可能只有几十个专家,将来会发展到几百个。每年,我们会发布一份南极报告,这份报告不只说南极,而是说世界,说人类共同的课题,涉及人类共同的智慧和需要。智库的成员需要每年提出与人类发展有关的若干议题,由专门委员会整理后,形成不同的专家组,举行专门性很强的深度研讨,成员们发表观点,寻求答案,提出解决方案。

 

张宇燕

(南极论坛发起人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

如果仅仅只有论坛,论坛结束后,不会有长期的影响力,而智库的研究则可以吸引长期的关注,形成长期效应。我想,南极论坛能够每年出一份报告,这份报告能够对各国、各大企业的决策者产生影响,推动思潮的传播。

 

Joan Kaufman

(南极论坛组织者之一、哥伦比亚大学全球中心东亚主任):

作为一个智库,它可以深度参与全球治理,引导关于南极的对话,将影响力延伸至普通大众。共享信息,在减少对南极生态破坏的行动中扮演领导角色。我没听说世界上还有其它关于南极的智库,南极论坛很好地帮助中国与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一道,找到认知上的差别,让中国科学家与国际团队一起合作保护南极。

 

(小标题)精英论坛:既能影响政府,又能影响百姓

 

章新胜

(南极论坛发起人之一,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理事会主席):

这次论坛的目的是:“致力于影响和改善世界与中国精英群体的思想和价值观,造福人类。”为什么是精英?因为我们认为,精英应该承担更多责任,我们希望能够改善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另一方面,精英包括科学家、艺术家、企业家等方方面面的人物,他们既可影响政府官员,又可影响普通百姓。如果这个群体能够做出自我表率,那么对世界会有大的影响。

曾经有欧美研究南极的科学家说,他们做了几十年关于南极的研究,但是总是将其定义在科学层面、环境层面,从未进入过思想层面、社会层面。倘若注入思想与价值观,那这好比给研究注入了新的血液,影响力将波及所有人。

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探讨时,我们也想将南极论坛辐射到教育领域,让中小学生、小朋友认识南极,让他们拥有“地球”、“人类”这种大社会的概念和视野。

 

张宇燕

(南极论坛发起人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

我理解的精英论坛,是高层论坛,是决策者和影响决策的人所开的论坛,这些人会对人类进程直接产生影响,他们所承担的责任在平均水平之上。通过他们,再去间接地影响更多的人。

 

Joan Kaufman

(南极论坛组织者之一、哥伦比亚大学全球中心东亚主任):

南极论坛将会与媒体紧密合作,加强有关南极的公众教育,引导整个社会,而不仅仅是改变精英。论坛要改变人们的思想,让人们更加关心环境所受到的威胁。而且这应该是一个全球行动,而不仅仅是中国行动。同时,保护南极也应该是企业责任的关键所在,渔业公司、轮船公司等不要在南极过度捕鱼,帮助他们更深理解南极新条约的内容。平衡经济利益是全球共同的目标,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需要更多了解南极,关心环境资源保护。

 

 

(小标题)民间力量发起,承担共同责任

 

章新胜

(南极论坛发起人之一,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理事会主席):

中国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义务,我们走向世界不是靠商业并购,不是靠几场文艺演出,不是靠占有和索取,而是靠承担责任与义务的方式参与、融入世界。

 

张宇燕

(南极论坛发起人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

南极论坛不是政府行为,不是官方行为,是由全球各地的有识之士发起的一个国际论坛。中国企业家投入的精力和资金,显示出中国人为了人类共同的利益,愿意承担共同的责任,显示出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

作为一个经济学者,我希望能够通过南极论坛及其后续的活动和工作,使全人类形成共识,即我们有着共同的利益,同时意识到,我们在实现共同利益的过程中,承担着共同的责任。此外,希望通过南极论坛,我们能找到一个很好的激励机制,来激励人们主动承担责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而不仅仅靠道德层面的约束。

 

Joan Kaufman

(南极论坛组织者之一、哥伦比亚大学全球中心东亚主任):

南极论坛是一个新事物,这是一件很重大的事情。我们需要公共外交的平台,而南极论坛是一个很好的典范,它围绕世界关切的问题,创造了一场很好的关于全球性科技和国际关系的讨论。南极论坛的这种模式也可以用于其他重要的领域。香港等地的民间人士在国际事务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尝试创造一种机制来讨论世界共同价值以及对南极的保护。这是公共外交机制的一次成功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