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頁 > 媒體中心 > 新聞中心新聞中心

今非昔比

—記中國南極首任越冬考察隊隊長顏其德重返長城站有感

 

    2013年10月22日,《南極論壇》的葉公偉先生和秘書唐勤來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拜會領導並訪問,我有幸應邀參會;談話中,公偉先生說;顏老,欣聞您是我國極地科學考察事業的開創者之一、已多次赴南北極考察,還是我國第一個南極科學考察基地——中國南極長城站的首任越冬考察隊隊(站)長。。。。。,距今29年了,如果您有機會再去長城站訪問,一定會有諸多的懷念、回顧與夢境;我說;是啊!彈指一揮間!29個春秋過去了。古人曰,三十而立,長城站建成至今已29年了,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人世間那個做父母的不思念自己的“孩子”呢!我早就想有朝一日再去親眼看看,當年我與隊友們在白雪皚皚的冰雪大地上築夢喬治王島建成的長城站的變化,親手撫摸一下高飄著五星紅旗的旗杆、親身感受一下和自己朝夕相伴300多個日日夜夜的一號棟啊!一瞬間;建設長城站並在特殊時刻受命任越冬考察隊(站)長的一幕幕畫面、一樁樁往事,八位越冬隊友身影笑貌又在腦海中縈繞;

    十分有幸參加了《南極論壇》2013-南極行活動,搭乘《北冕》號游輪於11月28日,一個南極罕見的好天氣與極友們興致勃勃地登上闊別29年的南極長城站,一切是那麼的熟悉,又是那麼的陌生。。。,29年前,我們高舉著五星紅旗,乘坐《長城1號》艇,頂著呼嘯的風雪,趟過寒冷刺骨的海水,心中默默地念著,南極-我們中國人來了!

    1984年11月20日,在上海黃浦江畔,《向陽紅10》號和《J121》號兩艘萬噸輪,載著591位中國首次南極考察隊員,肩負著祖國和人民的重托、一聲長笛,奏響了中國人遠征南極的英雄序曲。

    中國船隊首次橫渡太平洋,於1984年12月19日抵達火地島-烏斯懷亞,補給、檢修4天后穿越德雷克海峽,26日停泊在喬治王島海灣並開始長城站選址等建站前期準備工作,於12月31日舉行了長城站建設奠基儀式。經過45個夜以繼日的艱苦奮鬥、頑強拼搏,1985年2月20日,長城站勝利建成;兩幢離地1.8米的橘紅色主體建築(即一號棟、二號棟)與其配套的發電房、食品庫、氣象觀測場等設施(總面積約500平米)呈北東方向排列在喬治王島南端;新建成的長城站開創了世界南極考察史當年建站當年就組隊越冬考察的先列,為我國在1985年一舉成為《南極條約》協商國地位贏得了先機;

    南極的冬季,氣候極端酷寒、暴風雪逞狂、天地籠罩在灰濛濛的極夜裏,顯得很沉、很重。除了茫茫無垠的白雪,永不停止的暴風雪呼嘯,沒有了色彩,沒有了聲音,分不清白天與黑夜,似乎一切生命都在冬眠,世間事事都定格在同一時刻。

    長城站第一冬,不僅氣候環境十分惡劣,站區的房屋保暖、供排水系統、發電通訊設備等都還不完全具備南極越冬的苛刻要求,連飲水都需化大力氣戳開後達1米的湖冰,再用水泵抽水,為了延長發電機的使用壽命和節約燃油,每天只能從上午10點至夜間10點的12小時供電,深夜至第二天早晨,房間的溫度都在攝氏零度以下。第一冬中,長城站區平均積雪達2.5米以上,最大厚度達3.8米,不僅掩埋了發電機房的門窗,堆積上房頂把發電機的排氣管也給堵死了。在狂風肆虐、氣溫最低的7月,風速大於7級的天氣達25天、大於9級的15天、大於11級以上的強暴風雪天氣就有11天之多。風速最大超過50米/秒狂風刮的房屋顫抖,掀翻並捲走了倉庫的房頂、損壞了抗風強度達60米/秒的測風儀,封住了我們住房的門窗,凍裂了上下水管,就連液化汽罐也點不著火,給我們的生活、工作造成了諸多的困難和嚴峻考驗。隊員們已連續幾夜當“團長”,但每天都堅持扶著“南極救命繩”去進行氣象要素、海鳥、海冰、潮汐等觀測記錄、完成短波通訊試驗和積雪厚度監測等科考工作,從未間斷。八名隊員,就在這見不到太陽、與風雪為伴、與孤寂同行、與世隔絕、萬籟俱靜的南極喬治王島的極夜中,度過了300多個難忘的日日夜夜,磨礪了意志、陶冶了靈魂、拓展了眼界、增長了見識。。。。。,我自己還充分利用這 “世外桃源”的難得機會,出版了《南極第一冬》和《澳大利亞人在南極洲》兩本著作。今天,離首次越冬的往事已整整29年了,一樁樁、一件件驚心動魄、充滿艱險又頗富情趣的首冬故事,尤如昨日發生,歷歷在目;(特注:就在7月份的一天,我正好在室外觀測海冰變化,突遭南極下降強暴風雪襲擊,能見度極差,根本無法找到回宿舍之路而險遭不測)。

    極地科學考察是一個國家經濟、科學綜合國力的體現。伴隨國家的改革開放、經濟持續發展給予了南極科學考察事業更大投入與更多支援。自1985年長城站建成至今,前後經歷了三次較大的更新和擴建,今日之長城站;今非昔比,無論是站區面貌、建築群體、科研條件、通訊設施、交通設備、室內裝飾等都有了顯著質與量的變化;擁有科研、通訊、發電、生活、文體、車輛檢修等大小建築12棟,總建築面積達4100平米,地域面積達2.5平方千米,在喬治王島的七個國家8個考察站中,都是首屈一指的,最據特點的變化是;站上具有互聯網設施,可與國內即時傳送科學資料,實現視頻和話務通訊,將距北京1.7萬公里,時差為12小時的長城站與祖國零距離聯繫。如今,長城站,建有極區低溫生態動力學實驗室,主要開展有;低溫生物、生態、氣象、海洋、地質、測繪等科學研究、可容納度夏考察人員40名、越冬考察人員25名;已被國家科技部確立為對國際開放的境外科學觀測基地之一。

    29年來,我國的極地科學考察事業是一曲艱苦創業、承前啟後、一路坎坷,一路凱歌的創業史、也是一部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大做強,跨越式發展的征戰史。在黨和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下,自長城站之後,我國又相繼在南極建成中國南極中山站、昆侖站,泰山站,在北極建立了黃河站,有了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和先進的極地考察破冰船《雪龍》號,形成了“一船-五站=一中心”的極地科學考察—業務支撐與後請保障體系;已成功開展了30次南極、5次北極考察,取得了世人讚譽的科研成果。為人類認知南北極,和平利用極地做出了中國應有的貢獻!,為祖國贏得了殊榮。

《南極論壇》2013-南極行活動-顏其德  供稿